品牌:GE | 规格: IC660EBD020 | 材质: IC660EBD020 |
产地:美国 |
IC660EBD020
实验结果
本文设计的适用于航天器用宽输入电压范围的双管串联反激、磁隔离反馈、高稳定三路输出DC-DC变换器,电源输入母线电压范围为60~120 V(标称:100 V),输出电压为5 V/0.8 A、±12 V/0.3 A,额定输出功率为11.2 W,典型效率为75%以上,输出端使用低压差三端稳压器的情况下,输出电压负载稳定度优于±1%.
5.1 开关电源输出实验结果
为了检验该开关电源的性能,对上述应用电路进行了性能测试。开关电源的电压调整率、负载调整率、纹波和效率如表l所示(表中UPP为电压峰峰值)。
测试数据及计算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知,在宽电压输入变化范围内输出电压稳定。
5.2 电流采样环波形
电流环波形如图5所示。
5.3 主开关管漏-源波形
主开关管漏-源波形如图6所示。
电流环波形以及主开关管漏—源波形
6 结语
实验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基于UC1845多路输出双管反激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输出纹波小,反馈环节易于调整,保护动作迅速可靠。符合航天电源可靠性要求,特别适用于中小功率高压母线输入多路输出场合。
差压变送器在工厂有广泛的应用,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及准确性,定期检查、校准是很有必要的。现介绍一种不用拆除导压管就进行现场校准的方法。
一、准备工作:
我们知道差压变送器在应用中是与导压管相连接的,通常的做法,需要把导压管和差压变送器的接头拆开,再接入压力源进行校准。这样是很麻烦的,并且工作和劳动强度大,担心的是拆装接头时把导压管扳断或出现泄漏问题。我们知道不管什么型号的差压变送器,其正、负压室都有排气、排液阀或旋塞;这就为我们现场校准差压变送器提供了方便,也就是说不用拆除导压管就可校准差压变送器。对差压变送器进行校准时,先把三阀组的正、负阀门关闭,打开平衡阀门,然后旋松排气、排液阀或旋塞放空,然后用自制的接头来代替接正压室的排气、排液阀或旋塞;而负压室则保持旋松状态,使其通大气。压力源通过胶皮管与自制接头相连接,关闭平衡阀门,并检查气路密封情况,然后把电流表(电压表)、手操器接入变送器输出电路中,通电预热后开始校准。
三、智能差压变送器的校准
用上述的常规方法对智能变送器进行校准是不行的,因为这是由HART变送器结构原理所决定了。因为智能变送器在输入压力源和产生的4-20mA电流信号之间,除机械、电路外,还有微处理芯片对输入数据的运算工作。因此调校与常规方法有所区别。;V???_7@)m7v#F实际上厂家对智能变送器的校准也是有说明的,如ABB的变送器,对校准就有:“设定量程”、“重定量程”、“微调”之分。其中“设定量程”操作主要是通过LRV.URV的数字设定来完成配置工作,而“重定量程"操作则要求将变送器连接到标准压力源上,通过一系列指令引导,由变送器直接感应实际压力并对数值进行设置。而量程的初始、终设置直接取决于真实的压力输入值。但要看到尽管变送器的模拟输出与所用的输入值关系正确,但过程值的数字读数显示的数值会略有不同,这可通过微调项来进行校准。由于各部分既要单独调校又必需要联调,因此实际校准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先做一次4-20mA微调,用以校正变送器内部的D/A转换器,由于其不涉及传感部件,无需外部压力信号源。
2.再做一次全程微调,使4-20mA、数字读数与实际施加的压力信号相吻合,因此需要压力信号源。
3.后做重定量程,通过调整使模拟输出4-20mA与外加的压力信号源相吻合,其作用与变送器外壳上的调零(Z)、调量程(R)开关的作用完全相同。2^8}2y9C6b.D
二、常规差压变送器的校准:
先将阻尼调至零状态,先调零点,然后加满度压力调满量程,使输出为20mA,在现场调校讲的是快,在此介绍零点、量程的快速调校法。调零点时对满度几乎没有影响,但调满度时对零点有影响,在不带迁移时其影响约为量程调整量的1/5,即量程向上调整1mA,零点将向上移动约0.2mA,反之亦然。例如:输入满量程压力为100Kpa,该读数为19.900mA,调量程电位器使输出为19.900+(20.000-19.900)×1.25=20.025mA.量程增加0.125mA,则零点增加1/5×0.125=0.025.调零点电位器使输出为20.000mA.零点和满量程调校正常后,再检查中间各刻度,看其是否超差?必要时进行微调。然后进行迁移、线性、阻尼的调整工作。
问题讨论:
有的人认为,只要用HART手操器就可改变智能变送器量程,并可进行零点和量程的调整工作,而不需要输入压力源,但这种做法不能称为校准,只能称为“设定量程"。真正的校准是需要用一台标准压力源输入变送器的。因为不使用标准器而调量程(LRV、URV)不是校准,忽略输入部分(输入变送器的压力)来进行输出调节(变送器的转换电路)不是正确的校准。再者压力、差压检测部件与A/D转换电路、电流输出的关系并不对等,校准的目的就是找准三者的变化关系。强调一点:只有对输入和输出(输入变送器的压力、A/D转换电路、环路电流输出电路)一齐调试,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准。
四、几点建议
调校工作结束后,要把排气、排液阀或和旋塞旋回原位,并应缠上生料带,要旋紧保证不泄漏,但旋紧前应该先进行正、负压室的排气、排液工作。此时还可利用工艺压力,进行简易的变送器静压误差检查工作。
看电路图时要分清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交流电路、直流电路.先看主电路,主电路从下往上看.即从用电设备开始经控制元件顺次往电源看。看控制电路应自上而下、从在往右看.先看电源再顺次看各条回路,电源经过那些元件到达负载,搞清它的回路构成.各元件之间的联系,控制关系和在什么条件下构成回路等。复杂点图纸可以根逻辑丢分割为几大块看。
看电路图要认识电路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元件.结合图纸说明注解更易理会、刚学看图先看简单点的,循序渐进再看复杂的。每个人看图方法不同。
一次接线图读图方法:
1、要记住图中所绘图形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要有电气设备实体印象,读图过程中边读边回忆设备接线情况。
3、读图时要从头读起。就是从电源开始,顺序往下读。
4、粗看一遍,再细看多遍。第一扁有了初步印象,以后的几遍就可以读细节了。
5、边读边想,多做分析。读图时不但要知道设备接线情况,还要进一步分析其道理。
读二次接线图时应该做到:
1、熟悉电器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及回路标号的意义;
2、了解整个动作(工作)过程,掌握操作规程;
3、要熟悉二次接线图中常用的电路,如电气测量电路、低电压电路、过电流电路、信号电路、重合闸电路的原理;
4、掌握继电器及其它控制器的性能;
5、要知道绘制二次接线图的基本方法;
6、要掌握读图的方法,如:
确定电路中的哪一部分是一次接线图;
确定二次接线图的电源及电压;
对主要的控刽环节要熟悉其作用;
了解主要元件的工作情况,搞清各接的动作状态;
掌握原理图、展开图、安装图各自的特点
SINAMICS S120作为一款通用型伺服驱动器,带第三方伺服同步电机(SSM, Synchronous Servo Motor)肯定没问题,但并不是随意配置一套S120+SSM就都能工作。这里关键要考虑的是编码器!
首先,在伺服控制或运动控制场合中,编码器是的。没有编码器的S120+SSM系统在实际当中没有可用性。
其次,同步电机的转子磁极位置识别(rotor pole position identification)是个永恒的问题。S120集成了一些识别磁极位置的方法(参考P1980),但这些方法并不保证每次都成功,尤其是拖动第三方电机时。如果磁极位置识别失败,那么会直接导致后续无法运行。在识别成功率不高时,编码器的作用显得成为重要。一劳永逸的做法是使用值编码器,只要在初次调试时成功识别一次,S120自动保存磁极位置与编码器读数之间的偏移量,这样以后就可以直接通过编码器读数反推出磁极位置,对后续运行毫无影响。除了值编码器之外,带CD Track的正余弦增量编码器也是一种选择。
后,做一下总结,如果用S120+SSM的方案,编码器切记要先值编码器,或带CD Track的正余弦编码器。S120可用的值编码器接口为SSI或EnDat。
切记不要使用HTL/TTL增量编码器!
TM41可以输出任意数量的脉冲吗?
不可以!
TM41可以模拟一个TTL编码器信号,并通过15针D型插头输出出去。但输出的脉冲数量并不能随意设置,它是与信号源相关的。
一般情况下,TM41通过BICO连接P4420=drive.r0479,意即将驱动器的编码器原始信号转发出去,这样可以起到信号中继的作用。
此时,TM41输出的每转脉冲数满足下面的公式:
x----signal source pulse no. from the drive,驱动来的编码器信号源,即r0479
y----TM41 output pulse no.,TM41输出的脉冲数
y=x*2^a (a 是一个整数, a=drive.P418-TM41.P418)
当驱动器使用3对极旋变作为编码器时,电机每转一圈,r479默认每转增量为3*2048,
TM41此时输出的脉冲数y=3*2048*2^a,通过调整TM41.P418可以调整a的大小,从而成倍地调整输出脉冲数。
进入2013年之后,随着自动化产业热潮不断升温,PLC市场被相关市场研究机构看好。我国工业发展及自动化应用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几十年的滞后,按目前的经济形势分析,我国将迎来一个PLC市场高速增长的时期。在未来五年内,中国PLC市场的综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4.1%。
目前,PLC的发展推动力主要依靠由中国、巴西、印度及亚太等新兴工业市场需求推动,预计这两大市场的增长率将持续高于平均水平。除了日本,中、韩、台三地也已成为机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预期一样,这些市场正向着自动化方向不断转型,2014年发展更加精密复杂的机械产业以适应出口需求。
随着工业智能化发展,PLC系统正不断地完善其性能和网络,但在将来仍需集成能源管理、数据分析及其他功能的一体化系统而不断努力。